![](http://img1.gtimg.com/edu/pics/hv1/161/163/614/39967076.jpg)
暑期马上结束,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们非常快便要根据自己递交的志愿,被分到不一样的班级,开始新学期的课程。文理分班,看上去简单的两种选择,却关乎将来的生活方向。每年由于选择错误或是没办法进入学习状况而影响高考考试成绩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耽误了以后的职业前程。那样,文理分班该怎么样权衡,面对已做出的选择,学生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最重要考虑
我们的兴趣和目的
整个假期,培培都在纠结文理分班的事情,亲戚朋友问遍了,老师的建议也没少参考,可她心里还是没个主意:学理科担忧成绩平平的自己跟不上;学文又没太大兴趣,还要跟班里的同学分开……考虑来考虑去,直到报志愿之前还是举棋不定。而高中一年级的洋洋则正好相反,从小就喜欢地理的她听说要分文理班,一直充满期待:“我从初中就下定决心学文了,真想早点分班,不需要再学习物理、化学。”
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优势进行选择当然再好不过,但像培培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不少学生不到决定的后一刻,一直很难下定决心,左摇右摆。教育专家指出,这是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计划缺少清醒认识的表现。
当过理科班班主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班主任张老师表示:“文理科分班是高中基础教学到达肯定阶段的必要举措,也是学生进行生活规划设计的要紧步骤,要小心考虑学生的兴趣专长、学科基础、优势与潜力、就业和个人进步方向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兴趣是好的老师,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喜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动力,分文理班的时候才能对自己准确定位。”
另外,张老师提醒学生们文理分科不要受其他人左右,不要盲从。不要由于有朋友学了文科,你也一块选择文科,也不要由于不舍得离开目前的班集体,就不考虑我们的兴趣和实质。他建议,逻辑思维性强、考虑问题缜密的学生合适学理科,而形象思维强、记忆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合适学文科。对于文理都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对自己来讲学习困难程度较低的学科,女孩选择文科稳妥一些,而男孩考虑以后更多一些的话,可以选择学理,由于从每年大学录取的状况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看,理科招生人数和录取率都要高得多。
爸爸妈妈、祖爸爸妈妈、老师、自己,哪个有决定权?
杨林的家是书香门第,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理工科大学的老师。作为家的男生,父母觉得杨林是必须要学理的。但杨林从小对历史和政治非常有兴趣,想学文科,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父母甚至搬出“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辞劝他舍弃学文。为了顾及爸爸妈妈的意愿,杨林终选择了理科,但心里一直有的不情愿,学习时也缺少主动性和学习动力。
文理分班之后,常听到有学生抱怨,学文(学理)是听爸爸妈妈决定的,自己心里其实并不甘愿,对于自己被迫作出的选择非常是后悔。文理科的选择,要衡量学生的实质成绩和个人愿望,本应由孩子们自由选择。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父母都会与孩子一块商量,但一旦出现建议不一的状况,下决定时总是还是父母说了算。
张老师告诉记者,文理分科后,出现后悔情绪或是抱怨父母的,大多是应该选择文科而遵从了爸爸妈妈的建议学理的孩子。文理的选择虽是一念之间,结果却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命,所以父母都会为了以后顾虑重重,而对孩子我们的建议视而不见。不少父母表示:“学文学理是一辈子的事,哪能单凭孩子的一面之词。”还有些父母说:“他小小年龄,哪儿了解什么是兴趣,爸爸妈妈都是为他以后着想。”
河西区某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关老师介绍,在进行文理科分班之前,每个学校都会召开高一父母会,指导学生和父母进行文理科选择,有些还会公布近几年高考考试考生文理科比率分布人数统计,文理科比率与上一年天津高考考试文理科的一本、二本线等状况供父母参考。她表示,爸爸妈妈在参与建议时,通常都是从以后的就业机会和高校专业设置、高考考试录取比率等方面考虑,极少从孩子的学习状况出发,倾听孩子我们的想法。九零后的孩子常见个性较强,父母还是应该与孩子多交流,尽可能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史巧玲说:“学生学文学理不应是父母独断的结果,父母不要强迫孩子遵从我们的意愿,要在认真剖析孩子的学习优势和能力专长的状况下,在大致确定将来方向的基础上,多知道大学专业及就业的有关状况后再和孩子一块做出决定。另外,要多参考班主任老师的建议,由于老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相对客观、全方位,而对于学生们来讲,要多听取父母的建议,毕竟父母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当与父母建议不1、产生分歧时,不要与爸爸妈妈硬顶,尽可能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和爸爸妈妈获得一致的见解。”
后悔,优柔寡断要不能
有些学生因为分班之前考虑不周详,或是决定过于轻率,常在分班未来的正常学习中途出现倦怠,学不下去,甚至想要转班的状况。记者从几所中学获悉,这种中途因成绩不理想而学不下去的学生在每年的文理分科后一段时间都有出现,但以现在的情形,极少有学校会赞同学生进行二次选择,即文转理或理转文。
张老师说道:“即便学不下去,根据学校规定一般也不允许中途更改。学文的人数毕竟有限,而且目前的学生学习定力都不稳定,一旦破了例,会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况,助长他们草率决定的不好的风气。”也有老师表示,学不下去的孩子,一般是学习困难生,对学习本身兴趣不大,有不想上学情绪,或学习态度不佳,无关文理科。遇见这样的情况,班主任会和父母联系,准时知道学生的想法,在学习技巧上予以指导帮助。另外,学生们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该左右摇摆,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正视我们的薄弱学科,为自己一生的选择负责到底。
实验中学的史老师觉得:“文理分科规范可能短期内不会取消,这就意味着高初中生还要进行文理分科。每一个学生拥有的兴趣、能力和专长并不相同,选择分文理科也是为了以后职业的选择打基础,防止社会埋没人才。学生只有正确看待文理科的选择,才会使自己得到更快的进步。”
做好心理调试
防止留下后遗症
文理志愿已经早早交过,但一旦正式开学,仍有部分同学对于自己之前的选择感到迟疑,甚至对将来的学习充满迷茫,无所适从。记者知道发现,有的同学是由于逃避某些科目而做出的选择,觉得文科比学理科轻松些,还有些男孩觉得从目前的班级出去学文是件丢人的事。教育专家建议,如此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日渐意识到选择的科目与自己想象中存在落差,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试,不然容易产生学习障碍,留下“后遗症”。
为了逃避数理化的重压才选择学文,感觉学文容易,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误区。张老师表示,学理的同学平常要面对很多的习题训练,学文的同学,更要看书积累文科常识,都不会轻松。有人说文科靠背就能了,觉得学文简单,这种想法非常幼稚。甚至有部分男孩看不起学文,觉得学文科以后没出息,也是极不正确的心态,需要准时调整。目前不少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甚至还有高校招生时打破了文理分科界限。
另外,关老师也提到:“想用文理分科逃避学习重压是没用的。高考考试关注的是6门学科的总成绩,语数外各150分,文综(史地政)理综(物化生)各占300分,不该有太弱势的学科。我建议,学生们在选择的科目分类中要找到是我们的优势和科目,扬长避短。开学将来,不要再由于文理科的选择耿耿于怀,对某些学科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应该充满信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学习。学文和学理有着不一样的学习特点和办法,但一同点都需要勤奋和努力。不可以抱着怕吃苦,试图偷懒,躲避困难的侥幸心理,无论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条注定要付出辛苦才能获得成功的道路,只有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真的努力了,才能获得是我们的成绩,文理的选择才有真实的意义。”